言论 | 从“末端治理”回归“源头治理”
| 招商动态 |2017-04-14
从“末端治理”回归“源头治理”
许多人在对安全事故的认识上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只重视对事故本身进行总结反思,甚至会按照反思得出的结论“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大检查,却往往忽视了对诱发事故的源头进行正确归因,并据此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预防措施,从而让事故苗头没有生存的“土壤”。安全领域著名的“海恩法则”和“墨菲定律”其实都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安全管理应当把关注点放在事故预防上。
案例表明,源头管控缺失是一些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分析一些典型事故会发现,早在项目设立、审批、建设、建造等源头环节,就已埋下了隐患之“雷”。规划设计不当、行政许可审批不严、企业违规建设等因素,往往是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青岛“11·22”事故、天津港“8·12”事故,无不暴露出城市规划中产业布局的不合理,以及准入机制的薄弱等源头性问题。
安全治理首先当抓好源头治理。现今,一些地方和企业在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和准入关口上把控不严不实的现象仍然存在。如:项目规划设计安全评估还不到位,城乡安全保障布局不合理现象较为突出;有些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材料存在“先天不足”;高危行业和重点行业领域关键岗位人员安全素质和职业安全技能不能满足岗位需要等。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国务院安委办近日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全面强化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工作,构建集规划设计、重点行业领域、工艺设备材料、特殊场所、人员素质“五位一体”的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制度体系。这既是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有效手段,又是加强事故预防和源头治本的重要举措。
强化源头管控,严格安全准入,关口前移是关键。要在决策之初就把安全规划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和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中,招商引资先评估安全风险,科学论证选址和布局。要实施更加严格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安全标准,对不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一律不准投入使用。要提高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准入条件,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关键岗位人员职业安全技能,使之匹配岗位安全生产需要。
强化源头管控,严格安全准入,涉及多行业、多部门,需要各方共同推进落实。要把源头管控和安全准入纳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加强考核奖惩,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风险“一票否决”。要以最严谨的态度、最科学的精神,完善安全生产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为源头治理提供制度支撑。企业是源头治理的第一责任主体,要对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安全性负责。行业监管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在项目设立、企业设立等源头治理方面严格标准,源头上放松监管、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施以最严格的问责。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安全生产这棵大树的根要想越扎越深,就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否则只会留下先天不足的隐患。只有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末端治理”思维,回归“未雨绸缪”式的“源头治理”思维,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选编自《湖南安全与防灾》杂志2017年第4期
扫二维码关注“安全与防灾”
投稿、合作请联系3549169401@qq.com
欢迎转发朋友圈 喜欢就为我点赞
讲述好故事 传播好声音
言论 · 观察 · 手记 · 读史 · 视听 · 知乎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安全与防灾 了解更多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